什麼是疔瘡?
疔瘡,又稱「癤子」或「膿腫」,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毛囊或皮脂腺急性化膿性炎症,通常形成一個硬結或膿腫。疔瘡常見於皮膚厚實、毛囊和皮脂腺豐富的部位,如臉部、頸部、腋下、臀部和大腿。最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aureus),特別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(MRSA),是一種具有抗藥性的細菌。
疔瘡的成因與風險因素
疔瘡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,常見的誘發因素和風險因素包括:
- 毛囊感染:當毛囊被細菌感染時,可能發展成癤子。
- 皮膚受傷或破損:如割傷、擦傷、昆蟲叮咬等,都可能使細菌進入皮膚,增加感染風險。
- 免疫力下降:糖尿病、HIV、癌症患者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更易發展為疔瘡。
- 不良衛生習慣:不經常洗澡、衣物不潔或共用毛巾、剃刀等,可能增加感染機會。
- 慢性疾病:如濕疹或其他慢性皮膚病,會使皮膚屏障受損,更容易感染細菌。
疔瘡的症狀
疔瘡的症狀通常會在感染部位迅速出現,並可能包括以下表現:
- 硬結和紅腫:皮膚局部出現硬結、紅腫和疼痛,逐漸變大。
- 膿腫:隨著感染的進展,中央可能出現充滿膿液的膿腫或水泡。
- 壓痛和熱感:觸碰時會有壓痛感,且患部皮膚會感到發熱。
- 全身症狀:嚴重的疔瘡可能伴隨發燒、寒戰和疲倦等全身症狀。
- 淋巴腺腫大:若感染擴散至淋巴系統,鄰近的淋巴結可能會腫大。
疔瘡的診斷
疔瘡的診斷主要基於臨床症狀和病史,通常不需要特殊檢查,但在某些情況下,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診斷:
- 膿液培養:若膿腫已破裂或需進行引流,醫師可能會採集膿液樣本以進行細菌培養和抗生素敏感性測試。
- 血液檢查:在嚴重感染或懷疑全身性感染的情況下,可能需要檢查血液中的白血球數量或其他炎症標誌物。
- 影像檢查:在懷疑深部膿腫的情況下,可能需要進行超音波或MRI檢查,以了解膿腫的大小和深度。
疔瘡的治療與管理
疔瘡的治療應儘早進行,以避免感染擴散和其他併發症。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:
-
溫熱敷:
- 每日進行數次的溫熱敷,可促進膿腫成熟和膿液排出。
-
膿腫引流:
- 當膿腫變得軟化或自發性破裂時,應及時進行引流。
- 切開排膿應由醫師進行,以避免感染擴散。
-
口服或局部抗生素:
- 對於較小的疔瘡,可使用局部抗生素(如莫匹羅星軟膏)。
- 對於較大或多發性疔瘡,或伴隨全身症狀的情況,則需口服抗生素(如頭孢菌素、紅黴素或克林黴素)。
-
保持傷口清潔:
- 使用無菌紗布覆蓋傷口,並定期更換敷料,以防止感染擴散。
-
止痛和消炎:
- 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緩解疼痛和減輕炎症。
-
增強免疫力:
- 針對免疫力下降的患者,建議改善營養狀況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以加速愈合。
疔瘡的預防
-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:經常洗手、保持皮膚清潔,特別是在出汗或髒污後。
- 避免抓撓皮膚:若有皮膚癢感或不適,應避免抓撓,以減少細菌入侵的機會。
- 定期換洗衣物和個人物品:如毛巾、床單和內衣,保持乾淨和乾燥。
- 保持皮膚完整性:若皮膚有破損或受傷,應及時清洗和消毒,並用無菌敷料覆蓋。
- 增強免疫力: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有助於提升免疫力,降低感染風險。
疔瘡的併發症
若疔瘡不及時處理或感染擴散,可能引發以下併發症:
- 蜂窩性組織炎:細菌感染擴散至皮下組織,引發廣泛的紅腫、疼痛和發熱。
- 淋巴管炎或淋巴結炎:細菌擴散至淋巴系統,導致淋巴管或淋巴結的發炎和腫脹。
- 全身性感染:嚴重的疔瘡可引發敗血症,是一種危及生命的全身性感染,需要立即治療。
- 持續性或反覆性疔瘡:若患者免疫力下降或不良生活習慣持續存在,可能會出現反覆發作。
結語
疔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感染,通常可透過適當的治療和護理快速痊癒。若疔瘡變得疼痛加劇、出現發燒或不癒合,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診治,以避免併發症的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