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腹瀉?
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、糞便稀薄或呈水樣的情況,常伴隨腹痛、腹脹或脹氣。腹瀉可以是短期的急性反應,也可能是長期的慢性症狀。急性腹瀉通常持續數天,而慢性腹瀉可能持續超過兩週。
腹瀉的常見原因
- 感染:
- 病毒感染:如輪狀病毒、諾羅病毒等,是最常見的腹瀉原因。
- 細菌感染:如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、志賀氏菌等,通常是由食物中毒或不潔飲食引起的。
- 寄生蟲感染:如梨形鞭毛蟲或阿米巴原蟲。
- 飲食因素:
- 食用不潔食物、過期食品或未煮熟的食物。
- 食用過量的辛辣、油膩或高糖分食物可能刺激腸道。
- 食物不耐受:
- 乳糖不耐症或麩質不耐受等消化障礙。
- 藥物副作用:
- 一些抗生素、瀉劑或降血壓藥物可能引起腹瀉。
- 腸道疾病:
- 如腸易激綜合症(IBS)、炎症性腸病(IBD,如克隆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)可能導致慢性腹瀉。
- 壓力和焦慮:
- 情緒波動或壓力會影響腸道蠕動,引發腹瀉。
腹瀉的症狀
- 排便次數增加:每日排便次數明顯多於平時。
- 糞便稀薄或水樣,伴隨脹氣或黏液。
- 腹痛或絞痛:常見於下腹部或整個腹部。
- 脫水症狀:如口乾、無尿、頭暈、乏力。
- 噁心或嘔吐:特別是在感染或食物中毒的情況下。
腹瀉的治療與護理
- 補充水分:
- 多喝水或口服補液鹽(ORS),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。
- 避免咖啡因、酒精和含糖飲料,這些飲品可能加重脫水。
- 飲食調整:
- 開始時進食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白米粥、蘇打餅乾、香蕉、蘋果泥等。
- 避免油膩、辛辣、乳製品和高纖維食物,以減少腸道刺激。
- 適度休息:
- 休息有助於身體恢復和減少脫水風險。
- 使用止瀉藥物:
- 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止瀉藥,如洛哌丁胺,但不建議長期使用,特別是在感染性腹瀉時。
- 益生菌補充:
- 補充益生菌可能有助於恢復腸道菌群平衡,減少腹瀉時間。
如何預防腹瀉?
- 保持手部衛生:特別是在用餐前、如廁後、處理食物後,應勤洗手。
- 確保食物和水源的安全:食物應充分煮熟,飲水應煮沸或選擇瓶裝水。
- 避免食用過期或不潔食品,並妥善儲存食物。
- 旅行時選擇安全飲食:避免生食、冰塊或不明來源的食物。
- 減少壓力:使用放鬆技巧,如深呼吸或冥想,減少因情緒引起的腸道不適。
何時需要就醫?
如果腹瀉伴隨以下情況,應及時就醫:
- 腹瀉持續超過兩天。
- 出現脫水症狀,如口乾、無尿、頭暈、心跳加快。
- 糞便中有血絲或黑便。
- 伴隨高燒(超過38.5°C)。
- 腹痛劇烈或持續不減輕。
- 體重減輕或食慾下降。
注意事項
- 大多數急性腹瀉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,通常在數天內可自行緩解,但需注意補充水分以防脫水。
- 若腹瀉持續或反覆發作,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療評估,以排除潛在的腸道疾病或其他健康問題。